恒定电流¶
电路概述¶
电流定义¶
电流:
-
电流:电荷的定向移动。
-
电流方向于正电荷运动方向相同,与负电荷(电子)运动方向相反。
电流的分类:
-
恒定电流: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电流。
-
直流电:方向不变的电流。
-
交流电:方向改变的电流。
物理学定义:
-
定义: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。
-
定义式:\(I=\dfrac{Q}{t}\)。
额外的,有微观表达式:\(I=neSv\)。
-
其中 \(n\) 表示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子数。
-
其中 \(e\) 表示电子的电荷量。
-
其中 \(S\) 表示导体的横截面积大小。
-
其中 \(v\) 表示导体中自由电子的运动速率。
三种速度数量级:
-
电子定向移动速率:\(\pu{10^-5m/s}\)。
-
电子热运动速率:\(\pu{10^5m/s}\)。
-
电子的传导速率:\(\pu{10^8m/s}\),即电场的形成速率。
电子运动速度这么低,为什么平常开灯的时候,按下开关的一瞬间灯就亮了呢?按下开关的一瞬间,导线内部的电场线光速建立好,使导线内部所有电子瞬间开始移动。注意这个过程是导线内所有电子同步开始移动的,虽然导线内开关处的电子移动到导线内灯泡处需要很长时间,但导线内灯泡处已经有电子了,这里的电子瞬间移动,就可以做功使灯泡发光。
电流既不依赖电路,也不依赖电源,任何电荷定向移动的情形都可以称作电流。如氢原子电子绕核运动可以等效为环形电流;原电池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定向移动可以等效为电流;令一个摩擦后带上负电的橡胶棒向右运动,也可以等效为一个向左的电流。
一个 \(\ce{H}\) 原子的电子绕核运动可等效为一环形电流。已知电子电量大小 \(e\),周期 \(T\),绕质子顺时针运动。求电流的方向和电流强度 \(I\) 的大小。
我们知道,「电流的电流强度的大小是多少」这种问题,应该在电流是恒定电流的时候才有意义。然而这类环形电流模型有点不符合常规的恒定电流:它并不是相当于导线内部处处有电子,而只是一个孤立电子在运动。这会导致一个问题:考虑钦定 \(\dfrac T 2\) 这个时间,那么一半的横截面被电子经过,另一半却没有,这真的是恒定电流吗?
与力学不同,载流子(这里是电子)是一粒一粒的,因此电流通常是在 统计意义下 讨论的,并不适用对于极度微小的时间上的讨论。事实上,对于恒定电流,我们不能保证在两段相等的微小时间内,经过电路中某一点的电荷总量绝对相同。足够严谨的说法是:在宏观尺度上选取任意两段相等的时间,经过电路中某一点的电荷总量几乎不变,也即 「恒定」是一个宏观意义上统计出的结果。
电子绕核运动速率很快,\(T\) 很小。在统计意义上,对宏观尺度的时间计时,那么每个横截面经过电荷总量都近似相等,且与时间成正比,这就说明它是一个恒定电流。
那怎么计算这个恒定电流的大小呢?在统计意义上每个横截面经过的总电荷总量大小都近似相等,且与时间成正比,那这个比值就是电流大小了!分析一下这个比值,考虑经过宏观时间 \(t\) 后,电子应近似做了 \(\dfrac t T\) 次圆周运动,那么经过每个横截面的总电荷总量大小为 \(\dfrac{t e}T\)。除以总时间 \(t\) 即可得到电流大小 \(\dfrac{e}T\)。
或者,可以直接钦定经过时间为 \(T\) 的倍数,比如直接钦定为 \(T\)。那么经过每个横截面的电荷总量就是 \(e\),可以直接计算得 \(\dfrac{e}T\)。这里虽然选用了微小时间,但是它可以保证计算出的结果在统计意义上也正确,因为在统计意义上,一段宏观时间的电子运动就是很多次圆周运动拼起来(一次运动了部分圆周的运动可以忽略),而无论多少次圆周运动拼起来,统计意义上计算出的电流都等于 \(\dfrac{e}T\)。
因此,对于单电子环形电流问题,取周期 \(T\) 计算经过每个横截面的总电荷总量大小即可。
电流的方向为电子定向移动方向的反方向,即逆时针方向。经过时间 \(T\) 后,经过任一横截面的电荷总量大小为 \(e\)。因此,电流大小为 \(\dfrac{\mathrm{e}}T\)。
欧姆定律¶
欧姆定律表明:处于某状态的导电体(定温下),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导体的电流成正比,即:
-
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指出: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、电解液导电,不适用气态导体和半导体导电。
-
哈里德《物理学基础》指出,欧姆定律要求通过一器件的电流始终正比于加到该器件上的电势差。
也就是说,欧姆定律仅适用于线性电路。
电动势与电流的比例,即电阻,不会随着电流而改变。根据焦耳定律,导电体的焦耳加热与电流有关,当传导电流于导电体时,导电体的温度会改变,这称为温度效应。电阻对于温度的相关性,使得在典型实验里,电阻跟电流有关,从而很不容易直接核对这形式的欧姆定律。
需要注意的是,欧姆定律并没有提到电阻,而电阻的定义式与欧姆定律非常类似:
实际上有一定区别:
-
欧姆定律仅限于线性电路。
-
电阻的定义式对于任意元件成立,因为电阻与电路无关。
这也是欧姆定律的一个常见错误认知1。
温度降低时,金属导体电阻率将会减小,一些金属在温度特别低时电阻可以减小到 \(0\),称之为超导现象。目前发现的超导体只能在很低温度下保持超导性质。
在恒定电场的作用下,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做定向运动,在运动过程中与导体内不动的粒子不断碰撞,碰撞阻碍了自由电荷的定向运动(这个阻碍作用对应的就是导体的电阻)。
超导体上欧姆定律不成立,可以这样认为:欧姆定律适用于「电荷仅受电场力和与导体内不动粒子碰撞产生的阻力两个力作用」的情形,然而这里「电荷仅受电场力作用」。
电阻定律¶
我们知道电阻的决定式如下:
其中 \(\rho\) 为电阻率。
而对于一个均匀的柱体电阻,可以得到:
焦耳定律¶
发热量:
电功推导:
而热功率和电功率分别除以时间就可以了。
以上三个公式,适用于任何电路,而对于纯电阻电路才可以根据欧姆定律得到 \(I^2R=UI\),我们将在电动机部分详细解释。
电路应用¶
电动势¶
电动势表征一些电路元件供应电能的特性(非静电力做功的本质),这些电路元件称为电动势源,而电动势源所供应的能量每单位电荷是其电动势,有公式表达:
即把 \(\pu{1C}\) 正电荷从负极运回正极所做的功。通常,这能量是分离正负电荷所做的功,由于这正负电荷被分离至元件的两端,会出现对应电场与电势差。
| 符号 | 符号 |
|---|---|
理想电压源 ![]() | 理想电流源 ![]() |
受控电压源 ![]() | 受控电流源 ![]() |
单电池 ![]() | 电池组 ![]() |
电池内阻相当于一个电池串联一个电阻,如果没有特殊说明,电池的内阻不可忽略。
串并联规律¶
串联规律:
-
电流 \(I\) 相同、分压 \(U=U_1+U_2\)。
-
等效电阻为一个 \(R=R_1+R_2\) 的电阻。
并联规律:
-
电压 \(U\) 相同,分流 \(I=I_1+I_2\)。
-
等效电阻为一个 \(R=\dfrac{R_1R_2}{R_1+R_2}\) 的电阻,记为鸡在和上飞。
串联电路:根据以上两个基本特点,运用欧姆定律,很容易得到以下三个推论。
-
串联电路的总电阻(等效电阻)等于各电阻之和,即
\[R=R_1+R_2+R_3\] -
串联电路中各电阻的电压与它们的阻值成正比,或者说,电压按阻值成正比分配,即
\[U_1:U_2:U_3=R_1:R_2:R_3\] -
串联电路中各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与它们的阻值成正比,即
\[P_1:P_2:P_3=R_1:R_2:R_3\]
并联电路:根据以上两个基本特点,运用欧姆定律,也可以得到三条推论。
-
并联电路的总电阻(等效电阻)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,即
\[\frac{1}{R} = \frac{1}{R_1} + \frac{1}{R_2} + \frac{1}{R_3}\] -
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与它们的电阻的倒数成正比,即
\[I_1:I_2:I_3 = \frac{1}{R_1}:\frac{1}{R_2}:\frac{1}{R_3}\] -
并联电路中各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与它们的电阻的倒数成正比,即
\[P_1:P_2:P_3 = \frac{1}{R_1}:\frac{1}{R_2}:\frac{1}{R_3}\]
电源的串并联¶
我们只考虑 \(n\) 个一样的电源(\(E,r\))串并联:
-
串联:电动势增加,内阻增加。
\[ \begin{cases} E'&=nE\\ r'&=nr \end{cases} \] -
并联:电动势不变,内阻减小。
\[ \begin{cases} E'&=E\\ r'&=r/n \end{cases} \]
聪明的你想到用 \(n^2\) 个电池连成方格,于是电动势增加,内阻不变。
伏安特征曲线¶
-
只有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,才是线性元件,斜率是 \(1/R\)。
-
电灯泡随着电流、电压、电功率增大,电阻增大。
-
曲线向 \(U\) 轴偏移为电压增加电阻变大,向 \(I\) 轴偏移为电压增大电阻变小。
电流的能量¶
电源的功率:\(P_{源} = I\epsilon = \frac{\epsilon^2}{(R+r)}\)。
电源输出功率:
功率最值问题:
-
若研究对象为定值:\(R_变=0\) 时功率最大。
-
若研究对象在改变:\(R_研=R_{其他}\) 时功率最大。
当 \(R=r\) 时电源输出功率为最大:\(P_{\max} = \frac{\epsilon^2}{4r}\),此时电源效率:\(\eta = 50\%\)。
闭合电路¶
基本概念:
-
内电路:电源内部的电路,\(U_内=Ir_内\)。
-
外电路:电源外部的电路,\(U_外=E-U_内\)。
-
测外电压(路端电压):直接把电压表并在电池两端。
在闭合电路部分,除非特殊说明,电表和电池一般不能看做理想的。
-
理论基础:串并联规律、欧姆定律。
-
滑动变阻器电阻增大 \(\implies\) 总电阻增大 \(\implies\) 总电流减小 \(\implies\) 内电路电压减小、外电路电压增大。
-
总电流减小,一条支路电流增大,另一条支路(滑动变阻器所在支路)电流减小。路端电压增大,滑动变阻器串联的电阻电压减小,滑动变阻器电压增大。
-
电路故障:将短路视为电阻减小到零,断路视为电阻增加到无穷大。
-
串反并同:前提是电源有内阻,外电路仅有电阻串联后并联。对于电流、电压、电功率,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的用电器与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相反,与滑动变阻器并联的用电器与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相同。
-
未知电源电动势、内阻:联立两个方程,
\[ E=U_外+Ir_内 \]对两个状态列方程即可。
\(\Delta U/\Delta I\) 问题:
-
若研究对象电阻为定值:
\[ \dfrac{\Delta U}{\Delta I}=R \] -
若研究对象电阻在改变:
\[ \dfrac{\Delta U}{\Delta I}=\dfrac{\Delta(E-U)}{\Delta I}=R_{其他} \]
含容电路:
-
恒定电路中电容器所在支路没有电流流过,把电容器看做一个理想电压表。
-
通过电势法求出电容器两端的电势差,通过 \(Q=CU\) 算出电荷量。
-
如果电容器被直接串联在电池上,电路中没有电流,电容器电势差即为电源电动势。
电路题型¶
等电势法¶
原理:
-
一根导线上,电势处处相等(等势体)。
-
经过用电器后,电势降低,数值上等于用电器两端电压。
-
如果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,例如理想电压表串联电阻,则可以将电阻视为等电势。
将不同电势分别描出来,确定用电器两端电势。
在一个复杂电路中,如果能找到一些完全对称的点,(以两端连线为对称轴),通过对电势的分析,可以找到某一些电势相等的点,就可以把接在等电势节点间的导线或电阻或不含电源的支路断开(即去掉),也可以用导线或电阻或不含电源的支路将等电势节点连接起来,且不影响电路的等效性。而通过这些连接,可能就使原来的复杂电路变成了简单电路。
变形法:具体而言,将电路翻转、伸缩、变形,到达容易分辨的效果。
图像问题¶
外电压-总电流(电源的 \(U-I\))图:
-
图像为一条直线:
\[ U=E-rI \] -
与 \(y\) 轴交点为电源电动势,与 \(x\) 轴交点为短路电流,斜率大小为内阻 \(r\)。
电阻的 \(P-I\) 图像:
电灯泡 \(U-I\) 与电源 \(U-I\) 联立:
物理量总结¶
| 中文 | 字母(单位) | 公式 |
|---|---|---|
| 电流 | \(I\)(\(\pu{A}\)) | \(I = \frac{Q}{t} = \frac{U}{R}\) |
| 电动势 | \(E\)(\(\pu{V}\)) | \(E = \frac{W}{q}\) |
| 电压 | \(U\)(\(\pu{V}\)) | \(U = I \cdot R\) |
| 电阻 | \(R\)(\(\Omega\)) | \(R = \frac{U}{I} = \rho \frac{l}{S}\) |
| 电功率 | \(P\)(\(\pu{W}\)) | \(P = U \cdot I = I^2 R = \frac{U^2}{R}\) |
| 发热量 | \(Q\)(\(\pu{J}\)) | \(Q = I^2 R t\) |
| 供电效率 | \(\eta\) | \(\eta = \frac{U \cdot I}{E \cdot I}\) |
百科版本:
| 单位 | 符号 | 物理量 | 注 |
|---|---|---|---|
| 安培 | \(A\) | 电流 | 基本单位 |
| 伏特 | \(V\) | 电势,电势差,电动势 | \(=W\cdot A^{-1}\) |
| 欧姆 | \(\Omega\) | 电阻,电抗,阻抗 | \(=V\cdot A^{-1}\) |
| 法拉 | \(F\) | 电容 | |
| 亨利 | \(H\) | 电感 | |
| 西门子 | \(S\) | 电导,导纳,磁化率 | \(=\Omega^{−1}\) |
| 库仑 | \(C\) | 电荷量 | \(=A\cdot s\) |
| 欧姆⋅米 | \(\Omega\cdot m\) | 电阻率 | \(\rho\) |
| 西门子/每米 | \(S\cdot m^{-1}\) | 电导率 | |
| 法拉/每米 | \(F\cdot m^{-1}\) | 电容率;介电常数 | \(\varepsilon\) |
| 反法拉 | \(F^{−1}\) | 电弹性 | \(=F^{−1}\) |
| 伏安 | \(VA\) | 交流电功率,视在功率 | |
| 无功伏安 | \(\mathit{var}\) | 无功功率,虚功 | |
| 瓦特 | \(W\) | 电功率,有功功率,实功 | \(=J\cdot s^{-1}\) |
| 千瓦⋅时 | \(kW⋅h\) | 电能 | \(=3.6\,MJ\) |







